早前,筆者參觀保良局建造商會學校,徐溢輝校長介紹學校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,重視學生適應新環境及培養個人特長。保良局建造商會學校為IB(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)小學,其質素受IBO(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國際文憑組織)肯定。
參觀時,學生碰見校長和筆者家長青睞。徐校長告知筆者,學校既有本地學生,也有來自日本、韓國、印尼及歐美各地的學生。筆者深信如此渾然天成的國際環境,一定能令學生從小體會不同文化,更善於與世界各地的人溝通交流。保良局建造商會學校的特質令筆者想起香港教育的優勢,「國際化」軟一行不怕生,主動打招呼,並以一口流利英語溝通,實實在在呈現校方優良的教學質素。學校不以「高大上」的硬件吸人眼球,著重紮實出色的教學軟件如課程及師資,以內涵和成果獲件的重要。
香港的國際教育優勢
香港優秀的教育體系,也如本港不少學校一樣,其實而不華的軟件最為重要。香港地少人多,物價不菲,學校乃至教育體系如要在硬件上勝過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學校,實屬不易,那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。香港的教育優勢鐵定在其軟件:多元的國際化學習社區(learning community)、優良的兩文三語環境、各種特色課程和優良師資。
香港的兩文三語環境是其最突出的教育軟件之一,整個社會習慣使用中文和英語。學生受惠這個以學校為核心擴展到整個社區的兩文三語環境,有利其將來在全球化環境發展。學生把握兩文三語優勢,提升他們日後在國際舞台上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交流的能力。
教育局一直歡迎不同辦學團體辦學,著重「校本」管理,賦予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發揮空間。家長和學生可以按志趣選擇不同特色的學校:長於STEM教育的、鼓勵學生發揮創意的,或營運IB這類國際課程的。香港的學校為學生提供不同課程選擇之餘,亦因為其開放的人才制度和多元社區,令香港得以網羅各地教育人才,並吸引他們留下發展,令香港教育體系有實力「國際化」。
香港學校面臨的招生壓力及生態變化
儘管香港教育的軟件優勢明顯,但因為學校生源減少,不同學校都面對招生壓力。教育的軟件優勢,需要長時間經營和累積,也不是學生和家長在一時三刻可以領會,不難想像部份學校要被迫投放更多資源在亮麗的包裝和硬件去吸引「用家」。長此下去,香港長於軟件的教育生態可能會改變。
筆者認為香港教育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於硬件,而在於其國際化的學習環境、兩文三語、特色課程,以及優秀的師資。時移勢易,要保持軟件優勢,學校收生(推廣)與教育兩者是否應進一步分割?筆者認為外判學校市務(School Marketing),令學校能專注教育及課程,也不失為好方法。就如同筆者一直提倡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,升學中介的力量必不可缺,與其在效率與質素之間取捨,何不妥善分工及監管,盡收兩者之利?
文:鄧家豪(上圖右)
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、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、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、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、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(HKAEEP)創會會長;慈善機構童理心(Kidpathy)創辦人兼主席;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;教育倡行(Edution Network)理事;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;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(EdD)。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,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。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